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和重要資源,是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生態保障。開展森林資源價值核算,可以定量測算我國森林資源及其提供的生態系統服務的實物量和價值量,科學反映森林的功能和作用,更好地服務于經濟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
自2004年開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國家統計局前瞻性地開展了三期中國森林資源價值核算,在森林資源價值指標體系選擇、評估方法應用等方面取得一系列科研成果。
日前,兩部門又聯合下發通知,決定在內蒙古、福建、河南、海南、青海五省區開展森林資源價值核算試點。試點工作將于2022年12月31日前完成。在試點基礎上,視情況在全國全面推開。這意味著我國對自然資源的生態價值、經濟價值、文化價值的核算方法從學術研究層面轉向了實踐層面。
“只有確立科學權威統一的自然資源價值核算方法,才能對自然資源及生態產品科學定價,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建立!眹伊植菥挚萍妓鞠嚓P負責人說,“森林資源價值核算工作對草原、濕地以及其他自然資源價值核算工作的順利推進具有引領作用,也將對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產生重要的推動作用!
試點以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結果為統一底版,依據第九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數據以及相關林草生態綜合監測數據,對試點。▍^)全域及以地級市為區域單元開展森林資源價值量核算,并結合林木資源及生態價值定價、生態補償標準制定、生態投融資政策設計、生態績效考核、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和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全面評估森林資源價值核算方法的科學性、匹配性和可操作性。
如何科學評價森林的多種服務功能和效益,一直是世界各國學者研究的重要內容。到目前為止,國內外都還沒有形成一套非常完善的方法體系。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不斷探索構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2021年4月26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全面部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相關工作。
可喜的是,經過18年的不懈努力,國家林草局、國家統計局開展的中國森林資源價值核算研究,不斷取得重要突破和進展。
2004—2010年第一期研究構建了我國基于森林的國民經濟核算框架,出版了《綠色國民經濟框架下的中國森林核算研究》專著。
2013—2015年第二期研究借鑒《環境經濟核算體系2012——中心框架》(SEEA-2012)等國際上最新研究成果,結合現行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和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提出了我國森林資源核算的理論框架和基本方法,出版了《生態文明制度構建中的中國森林資源核算研究》專著。
2016—2021年第三期研究,首創了森林文化價值評估方法,編撰了《森林的文化價值評估》。
三期研究從林地林木資源價值、森林生態服務價值、森林文化價值三個方面,構建了定量測算我國森林資源價值存量、科學反映森林生態系統功能和作用及森林文化價值的核算方法,在國內外都具有明顯的先進性,為建立健全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實現碳中和目標和美麗中國建設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
三期研究顯示,我國林地林木資源持續增長,森林財富持續增加。
去年3月,國家林草局、國家統計局聯合發布第三期中國森林資源核算研究成果。截至2018年,全國林地林木資產總價值為25.05萬億元,其中林地資產9.54萬億元、林木資產15.52萬億元,分別比2013年增長24.87%和13.70%;全國森林生態系統提供生態服務總價值為15.88萬億元,比2013年增長25.24%;提供森林文化價值約為3.10萬億元。
在不斷完善和創新中,中國森林資源價值核算研究成效顯著:2008年發布的行業標準《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估規范(LY/T 1721-2008)》于2020年正式升級為國家標準(GB/T 38582-2020);提出了由點到面、由各。▍^、市)到全國的分布式測算方法,基本具備從物質量和價值量兩個方面對全國森林生態系統涵養水源、固碳釋氧等主要生態服務功能進行科學、系統、全面評估的條件和能力。
亮麗成績單背后,承載的是一個團隊的奮斗、堅持與智慧。一直以來,國家林草局、國家統計局高度重視中國森林資源價值核算研究,專門成立了由兩個部門主要負責人為組長的領導小組,組建了由相關學科資深專家為成員的專家指導委員會,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國家林草局發展研究中心、國際竹藤中心和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核算司等單位提供技術支持。
國家林草局科技司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還將啟動第四期中國森林草原資源價值核算工作,進一步完善全國森林資源價值核算方法,同時啟動草原資源價值核算研究工作。(趙向往)